鑒往知廉 | 他舉薦朋友做官后,卻收到一封千古絕交書
魏晉時期的“竹林七賢”以淡泊名利、不拘禮法著稱,其中有一位卻兩次應詔出仕,后來位列三公。他舉薦朋友做官,竟收到了一封名傳千古的絕交書,在當時引起巨大反響。他就是“竹林七賢”之一的山濤。《晉書》和《世說新語》里,詳盡記載了他的生平及軼事典故。
山濤(205年—283年),字巨源,山濤家中貧困,但“少有器量,介然不群”,喜好老莊。他與名士嵇康、呂安為友,后又遇到阮籍,成為“竹林之交”。
山濤出仕之前,家徒四壁,但他和妻子韓氏的感情很好,韓氏從來沒對他有過怨言。有一天,山濤對妻子說:“你暫且忍一忍如今的饑寒,我日后定當位列三公,只是不知到時候你是否做得來三公夫人哩!”“堪公夫人”一語即源于此。后來,山濤歷任侍中、吏部尚書、太子少傅、左仆射等職,封新沓伯、位列三公,但仍堅持節儉,不養婢妾,并將俸祿賞賜都散給親戚故人。
山濤四十歲才做了郡主簿,后一路高升。在調離尚書吏部郎崗位時,他推薦嵇康接替自己。嵇康斷然拒絕,并給他回了篇著名的《與山巨源絕交書》,嘲諷他追名逐利,離“竹林”越來越遠。后嵇康遭難,山濤數次上書求情,未被批準。在臨刑前,嵇康把兒子嵇紹托付給山濤,對他說:“巨源在,汝不孤矣。”成語“嵇紹不孤”常用來形容托子之誼。山濤與嵇康這種“既絕交又深交”的關系,史學家多數理解為“志向不同,情誼深厚”。嵇康崇尚自然,選擇了獨善其身;而山濤胸有韜略、適時出仕,選擇了兼濟天下。
關于山濤為官,史書中載有這樣一個故事:縣令袁毅官癮很大,為求升遷,賄賂公卿,許多人都接受了他的禮物。當袁毅得知山濤是吏部尚書,掌管著官吏的任免、考核時,就往山濤家里送了“絲百斤”。山濤不想收禮,但又不愿讓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,“乃受之”,但命人懸之梁上,并不用它。后來,袁毅的事被揭發,朝廷“案驗眾官”,凡受賄的人都被檢舉,紛紛落馬,唯山濤“取絲付吏,積年塵埃,印封如初”,得以順利過關,并贏得了“懸絲尚書”之美譽。
山濤高潔的操守源于自律,那時的名士以喝酒為曠達之舉,常常飲酒過量,劉伶就是典型的例子。聽說山濤喝酒八斗以上就會醉,晉武帝司馬炎想試他的酒量,一次準備了八斗酒讓他喝,暗地里卻偷偷加酒,但山濤飲到八斗的時候,就堅決不喝了。
山濤為官三十多年,選賢任能,從不徇私舞弊。每選用官吏,都要對候選人親作評論,供朝廷參考,并將薦拔上奏的人列名成冊,時稱《山公啟事》。山濤任職冀州刺史時,當地風俗鄙薄,無推賢薦才之風。山濤鑒別選拔隱逸之士,尋訪賢人,表彰或任命三十多人,都顯名于當世。
太康四年(283年),山濤去世,終年七十九歲。去世時,“舊宅第僅有屋十間,但子孫眾多,容納不下。”若說山濤出仕是為了功名利祿,物質條件又何至于此?同為“竹林七賢”之一的王戎曾盛贊山濤:“如璞玉渾金,人皆欽其寶,莫知名其器。”成語“璞玉渾金”說的就是山濤。官修正史《晉書》這樣評價山濤:“若夫居官以潔其務,欲以啟天下之方,事親以終其身,將以勸天下之俗,非山公之具美,其孰能與于此者哉!”(馬志強 閆高炯)
(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)